疫情降級同時,孩子們的悠哉假期也在倒數;親愛的家長們是不是一邊為不用和孩子24小時相處感到放鬆,一邊又擔心憂孩子會不會收不了心、適應不了呢?一般來說,當兩天以上的假期結束,不論是大朋友小朋友都可能有些「收假症狀」,像是情緒低落、沒精神、難專心,或抱怨頭痛、沒食慾、頻尿等身體狀況,甚至有抗拒上學、不想起床等不配合的行為,都相當常見。畢竟放假時的生活模式通常與有任務在身的狀態不同,要從比較放鬆、比較少要求、比較沒有壓力的狀態,要進入一個比較多壓力、比較多要求、不太能放鬆的狀態,其實就像是在冷冷的冬天裡泡完溫泉起身更衣,總是讓人不禁皺眉,有時光只是想到需要起身,可能就已經很有壓力。
這種「根據情況的改變、調整自己以符合情境要求的能力」稱為適應能力。有的人先天需要的適應時間比較短,有些人先天需要的適應時間比較長,不過既然是一種能力,那也表示能夠透過練習提升。雖然收假症狀會在開學後一週左右慢慢消失,但如果我們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做些事先準備,就可以幫助孩子更有信心與能力來面對這個不舒服的過程,也更懂得如何幫自己適應。
為身體做準備:陪孩子調整作息、找回生活規律
放假時的作息常常是:能多晚睡晚起,就多晚睡晚起。各種生活常規也可能也連帶變得不定時,而生理狀態是最難說改就改的,孩子不像機器可以瞬間切換開關,已經習慣了兩個月的作息,更不可能只用一天就改過來。因此讓作息回到上學的規律模式是第一件要做,而且要提早開始做的事。
建議開學前一個禮拜就可以開始做漸進、逐步的睡眠調整,每天都稍微早一點點睡覺、早一點點起床,讓孩子的身體有時間慢慢適應習慣;家長也應該避免在開學前一天才安排耗體力的出遊行程,或是在最後一週參加過夜的營隊。這一週裡,家長可以依孩子的狀況,和孩子一起安排每天提早15分鐘就寢和起床,每天再提早一點,直到時間調到上學的需要;午休則避免超過一小時或太晚午休,讓孩子可以習慣在白天充分的活動,晚上再好好休息。 就寢前和起床後可以搭配以下安排,讓孩子更容易配合調整,例如:起床後讓孩子能看到陽光、曬曬太陽,一起做一些伸展動作,幫助身體自然的開機;陪孩子一起吃喜歡的早餐,讓孩子對起床這件事有正向的期待。晚上睡覺前一個小時就不使用任何3C產品(大人請一起練習),也不要安排會興奮激動的活動,可以換成洗澡、準備隔天物品、按摩伸展、聊天、親子共讀等輕鬆和緩的活動,讓身體、大腦慢慢的安靜下來,更容易進入睡眠狀態。
為大腦做準備:練習切換思考模式、調節情緒
大腦在學習模式和放假模式時,思考的目標會不太一樣,費力的程度也不太相同。因此在開學前,白天可以嘗試加入一些與學習知識相關的活動,例如:參觀博物館、欣賞展覽、動動腦遊戲、聽講故事,讓大腦為接下來需要對大量訊息作理解、整合做準備。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準備上學物品(洗書包、餐袋、水壺、檢查鉛筆盒、補充或更新用具)、整理房間(舊課本、評量考卷、制服、運動服),透過動手整理,大腦也會開始找出腦袋裡上學相關的資訊、做上學的預習,也減少事到臨頭手忙腳亂的焦慮。然而這會是比較耗心力的任務,因此請家長務必陪伴孩子、引導孩子進行,但不用期待一次完成,分成兩、三次來做也沒關係。
面對開學,有些孩子可能很期待,有些孩子可能很焦慮,更多的孩子可能是既期待也焦慮。「要怎麼和好久不見的老師、同學相處呢?」、「學校還跟之前一樣嗎?」、「防疫相關的要求有沒有變多呢?」家長可以帶孩子一起回學校周邊走走、觀察學校的現況與措施,也可以聊聊在學校和同學老師間的愉快回憶以及是否有什麼期待的事物,幫讓孩子找會回對學校事物的熟悉感,增加掌控感也緩和過度的擔心。 如果孩子即將面對新同學、新老師,也可以陪孩子聊聊他的想法,告訴他這些擔心是很正常的,提供同理、表示支持,讓他感覺並非孤身一人;若孩子表示需要協助,也可以說明您打算如何幫助他,或是請他說說看他想要怎麼樣的幫忙,讓他可以更好的面對上學這個任務。
給家長的預防針:孩子會抗拒是正常的,處理情緒也是學習適應的重要過程
以上這些建議,都非常有可能在嘗試的第一天就遇到孩子的抗拒。這很正常!不是家長做得不好。因為這也是一種變動,而生氣、焦慮、害怕都是面對變動常有的情緒反應,不用擔心制止,不用責備、處罰,也不用放棄,因為這是孩子練習適應的常見過程。
孩子需要的是大人懂他的不舒服,並且讓他知道這沒關係、這終究會過去。因此大人要做的只有:向孩子表達你的同理、安慰他這是會有點辛苦但重要的事,用平常心、過來人的態度看待孩子的反應,並且繼續示範、引導該怎麼面對變動,讓孩子透過大人的穩定,也慢慢穩住自己。當然,家長也難免有自己狀態不好或有時間壓力的時候,所以也請爸爸媽媽若要跟孩子討論這些生活改變時,也請先關心一下自己狀態是不是安定的、選擇的時間點是不是彼此都輕鬆寬裕的,這樣可以避免要處理更多額外的不舒服,也讓溝通更順利。
此外,如果孩子的狀況在開學一個月後仍然持續或是嚴重影響生活,則建議應該尋求專業人員做進一步的討論。有家長的陪伴與引導,相信孩子們都能夠越來越懂得如何幫助自己,學會適應生命中每一次的情境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