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班級裡都有積極和被動的學生,學習完成度容易有落差
教學時總是會遇到大部分的學生,上課時開開心心,課堂表現積極也收穫滿滿;下課後,該背的單字、該聽的段落、該練習的句子文章不曾遺漏;下次上課時有問必答,不管老師複習什麼都能跟上。如此一來,老師不但複習了上次課程,還能有多的時間做延伸用與補充,只上一堂課學生卻吸收2堂課的知識。但也有另一種學生,一樣是開開心心上、下課,但是一下課就把課程當做「一段回憶」,等下次上課時就剩下「零碎的記憶」。為了拯救學生「隱約的印象」,老師只好再從頭重教一次,這樣的情況往往會壓縮到原本可以拿來做練習或延伸教學的時間,有時還會影響了新進度的連貫,長久下來學習成效當然也會受限而降低。因此,如何在教授新知的同時也教學生們如何課後複習,便成了重要的課題。老師們必須清楚的知道,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就是替自己減輕授課壓力,在此跟各位老師分享自己的一些小方法。
你想要學生課後怎麼複習,你在課堂上就要怎麼教
簡而言之就是在課程中就開始就啟動「回家複習模式」。大部份學生們最害怕背單字,我通常在教單字時就帶入自然發音、KK音標等…,然後請他們劃音節,再挑其中最難的單字,在課堂之中限時背完。把困難的在課堂中完成,剩下較簡單、符合發音規則的字留給他們課後背完,這樣學生的背誦意願會高出許多。低年級的學生,我則會拆音節練習,如此每堂課反覆做,學生在我教授單字時自然會比較有概念。
句型的部份,我偏好先給學生一個例句,由例句慢慢替換裡面的詞,最後整句變換。再來做肯定-否定-問句-WH問句的變化。在講課文的部份時,我總會想起小時候最怕老師說要背課文,因此我在教學中遵守「無痛式背誦法」:利用朗讀、複誦、口語問答、錄音等等方式,增加學生開口讀句子機會,增強腦部記憶後,再挑重要或較長較難的句子(佳句選讀)在課堂中做重組、改錯、翻譯等練習。我會要求他們回家後用錄音和書寫,甚至是改寫文章的方式來呈現給我。
過量的書寫練習,對老師與學生都是疲勞轟炸
課後複習的意義是加深記憶及養成溫習的習慣,因此精簡、有效率又能看到成效的方法,就成了訓練學生的重點。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我給學生的作業中「寫」是必然的,有時我的課後複習作業會是整理上課的筆記,這當中的每個步驟都是讓學生在無形中重溫一次上課所學,但閱讀與聽說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畢竟學習任何一種語言是要先會說然後才會進入到讀寫的階段,你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