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下,如果你的手上有一個投資標的一直無法獲利,你還會願意持續投入資金嗎?或者,你會為每個投資標的設立停損點嗎?相信大部分的人都能認同投資時需要設立停損點,以避免發生超過負荷的虧損,而且為了一個無法獲利的標的無止盡地投入資金是相當不智的作法。但若把場景換成是教室,一切就不一樣了。
學生願意花時間、家長願意花錢的,往往都是成績表現較不好的科目,(肯定會有人說:「就是考不好才要補啊~」),但是在整體資源有限的前提之下,如果把資源投入在表現比較好的科目上,其實可以獲得比較高的成就。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教學現場時常發生的真實案例:
小明是個高中生,每次模擬考的時候每一科的原始分數都在70分上下,唯獨某一科就是沒有均標,因此小明決定下課之後額外補習,並且每個週休二日都認真的複習「弱科」。幾個月過去,認真加強的「弱科」終於達均標了,但其他科也都只有均標,翻開大學申請入學的資料,小明還是只能填私立中段大學。
但若換個方向思考,既然小明的「弱科」怎麼努力都只有均標,不如就認了吧!把時間和精力拿來衝刺其他有機會前標或是頂標的科目,如此一來,只要巧妙利用篩選倍率的優勢,小明就有希望可以進入國立大學,甚至是自己真的很喜歡的科系。
讓我們回到投資的角度再看一次上述的例子,若把讀書當作是一種投資,每一個科目都是不同的投資標的,我們該傾盡資源去培植那個投資報酬率很低的弱科,還是將資源投注在能事半功倍,投報率良好的強科?甚或是跳出傳統教育體制的框架,客觀評估孩子的哪些天賦是較具有未來發展性的潛力股或績優股,進而採取長期定額投資。
相信每一位愛子心切的父母,把錢花在孩子身上是不計成本的,但還是必須考量每一個孩子的體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將所有資源開到最大值,不惜代價的讓孩子大量學習換取成就,就像走進一間餐廳,不做選擇,直接把菜單上所有的品項都點一遍,然後拼了命地將菜全部吃完。最後的確完美達成最初的目的—填飽肚子,也清楚自己最喜歡的是哪一道菜,但吃撐的胃可能要難受好久甚至生病,過程中還可能經歷痛苦,同時也犧牲掉享受美食的樂趣。
用盡心思為孩子好,反而換回一段不愉快的親子關係,實在不是為人父母所樂見的,倘若孩子的天份已然反應在實際表現上,何不將資源集中讓孩子盡情擁抱天賦,順應天賦的學習成就高,成就感自然也高,如此皆大歡喜的選擇,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