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
生活在台灣,養育孩子一直都不是簡單的事,除了自己和孩子的互動需要費心思外,可能還會面對長輩對自己的育兒方式指手畫腳或試圖主導孩子的教養。即便不與長輩同住,逢年過節總會在家族聚會中,讓我們的孩子與長輩們有所接觸,這時就算我們沒有在長輩面前管教小孩,也可能遇到長輩熱心主動的提供建議,試圖告訴我們該如何教小孩;而當我們遇到孩子的行為需要馬上糾正時,也會遇到長輩出手阻攔,甚至長輩有時候會在旁話當年,當著孩子的面認為我們的管教有問題。
衝突來臨時,提醒自己三步驟
遇到這種狀況時,當下實在很容易火大,還有更多的感覺是無奈。因為我們都知道跟長輩溝通一直都不是容易的事,更何況我們還在氣頭上呢!當任一方懷有情緒時,並不是理想的溝通時機,然而衝突的狀態還是需要化解,這時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做:
第一步:先讓自己冷靜,深呼吸或離開當下情景
面對想要去提供我們教養意見的長輩,我們會很容易感到不被尊重或是被數落而感到生氣、難過。因此我們不需要在第一時間向其說明我們的教養理念,因為這只有可能會讓場面更僵,且無助於我們的管教策略使用。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帶小孩去公園、逛超市等離開當下情景的方式,讓自己稍微冷靜。如果暫時無法離開,可以讓自己先嘗試快吸慢吐的腹式呼吸練習,將注意力先放在呼吸上,緩和心情。
第二步:對理解對方的管教意圖保持好奇的態度
我們可以表達自己理解對方的管教方法其背後的價值觀和需求,但是也表達自己目前的立場和態度。執行第二步時容易遇到困難的是「好奇長輩的教養意見」,因為當我們不認同對方的管教方法,便難以去較為客觀去推論對方這麼做的用意是什麼。如果我們無法做到這件事情,先不要勉強自己,先回到第一步讓自己冷靜。如果我們有能力做到這件事情,我們接下來也要展現自己的立場和態度。這第二步是相當關鍵的,因為當我們無法透過好奇長輩的教養態度,讓彼此之間有一個互相理解的空間時,就會相當容易陷入與長輩爭論的負向循環中。
第三步,展現自己的態度與立場
當長輩知道我們確切可以理解其想法,而長輩也理解我們想做的是什麼的時候,我們可以試圖告訴長輩,我們想要透過這樣的管教方式學習到什麼目標或有什麼改變,請長輩尊重我們的教養策略。因為這個管教策略是對現階段的孩子是相當重要的,如果不執行這個策略可能會對孩子的哪些方面有所影響,所以無法按照長輩所提供的方式進行。
最後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幼兒園大班孩子不幫忙做家事,長輩可能會相當嚴厲告訴孩子你這樣做,我無法跟你一起生活,你都不願意替人著想。但是我們知道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不太理解為什麼要幫忙做家事這件事是重要的,因為他們無法理解長輩認為不幫忙做家事就是沒有為家人付出間的連結。因此我們可以跟長輩回應,我們需要先教導孩子幫家人付出是一種好的行為,接著再告知孩子如果他可以幫忙做家事就是一種幫家人付出的方式。藉由這樣的方式逐一引導孩子,也讓長輩知道我們並沒有不教導孩子,而是我們需要逐步引導孩子去理解這些事件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