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在學校遇到人際衝突時,家長的反應好重要!⎟你是孩子的神救援,還是豬隊友?

a mother and daughter mad at each other
Photo by RODNAE Productions on Pexels.com

放學了,媽媽在校門口等小新出來,看到了熟悉的身影,媽媽叫著小新的名字揮手,看向媽媽的卻是一張緊繃著的臉,看起來又氣又難過。原來小新班上有個同學叫嘉嘉,個性活潑,喜歡開玩笑,小新平常也覺得嘉嘉是很好笑的人。今天小新帶著最喜歡的超人力霸王玩偶去學校,早上嘉嘉看到了就想跟小新借,但小新擔心玩具被弄壞,於是拒絕了嘉嘉。結果嘉嘉在接下來的每次下課,只要遇到小新,就會用戲謔的語氣大聲說小新是個小氣鬼,旁邊的同學聽到雖不明就裡但也跟著嘻嘻哈哈喊起來,整天下來小新覺得又生氣又委屈,但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媽媽聽完一開始覺得畢竟是小新不借人,才會被說小氣鬼,不過看著小新難過的臉,媽媽決定不要再落井下石,跟小新說你不要理他就好了啦,不要為這種事生氣,我們來吃飯。

學校其實就是一個小型社會,當孩子離開家庭進入校園,一定會遇到來自各種不同性格、想法、生活背景和價值觀的同學。遇到不同的人、接觸不同的想法,是拓展自己視野、豐富思考很好的機會,也由於彼此間存在著有這麼多的差異,相處時會出現不順利、發生衝突,也是很自然正常的事。

然而當面對孩子分享自己遇到的衝突狀況時,大人們常直覺的回應孩子:「不可以吵架」、「不可以打架」、「先動手就是不對」、「不要理他就好了」、「他只是在鬧你」、「跟老師說啊,叫老師處罰他」、「你自己…,人家才會…」。卻忽略了這些回應內容,其實會讓孩子接收到這些負向的訊息:「發生衝突是不好的」、「衝突是不重要的」、「你的感覺不重要」、「只有大人能處理衝突」、「會發生衝突是你自己的問題」。

明明我們希望孩子有事要跟大人說,希望孩子學到處理人際衝突的方式,卻沒發現平時常用的回應方式,反而讓孩子陷入了更深的困境裡面。許多長期被霸凌的孩子終於被發現時,若問他怎麼沒跟大人求助,理由往往是:「說了也沒用。」因為上述的那些回應,確實都沒有用。

面對孩子遭遇到衝突時,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衝突總是發生的有些突然又帶有情緒,所以在衝突的當下要自己馬上冷靜思考非常的困難,因此會建議從日常生活中進行練習,並同時提供衝突發生後的作法來讓家長們了解可以如何協助孩子。

日常生活練習

1. 多認識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並且學習包容、接納別人不同的想法感受

跟孩子一起認識各種情緒以及可能的事件、情境,思考之間的關聯性。家長可以常常向孩子分享各種情緒事件,例如:什麼事會讓我很開心、別人怎麼跟我玩我覺得很開心,別人的哪些動作、哪些話會讓我覺得不舒服、生氣,或是什麼狀況會讓我覺得很難過。進而邀請孩子也試著分享看看屬於他的感受以及想法。而家長只要專心地聆聽、接納就好,不批判、不檢討、不給建議、也不評價,「原來你的感覺是這樣的啊」。

當孩子發現:「原來爸爸媽媽也有一些感覺跟我一樣」、「原來我可以說出自己的感覺,不會被批評」,這時他就更能誠實的了解自己、認識自己,也就越有能力察覺自己的感受及想法,並且在需要的時候,更能清楚地與別人溝通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對於要表達自己的感受也會更安心,更願意向他人尋求協助。不用太擔心負向的情緒或想法是否會引發不當的行為,因為情緒是種能量,有機會透過述說就被接納,就不需要用激烈的方式來表達。

2. 練習判斷別人的行為企圖、練習回應

可以運用影片、圖卡、繪本、角色扮演的方式來觀察與討論衝突情境,思考別人的行為,什麼時候可能是故意的,可能不是故意的?就算不是故意的,什麼狀況可能是過份了,什麼時候還可以接受?一起討論自己可以接受的行為界線在哪裡,觀察別人的行為界線在哪裡,幫助孩子也學著建立判斷他人行為的參考標準。

角色扮演也是孩子是很好的面對衝突練習機會,在遊戲情境裡教導孩子,可以緩和孩子在真實衝突情境中的壓力,讓孩子可以在情緒反應比較小的狀況下,專心演練適當的回應方式。家長可以教導孩子練習用「我訊息」來對別人做回應。用開頭的故事為例:

首先具體描述狀況:你們一直叫我小氣鬼,

再表達自己感受:我覺得很難過。

接著表達自己期待:我希望你們叫我名字。

發生衝突事件後

1. 提供可以安全自在的訴說對象與環境

當孩子表示自己遇到衝突、不舒服的狀況時,建議家長先幫自己做一下深呼吸、緩和擔心,讓自己用較平和的態度陪伴孩子,表達關心,也讓孩子感到安心。接著用好奇的態度,讓孩子說說感受與想法,「你的心情是什麼呀?」「你想到了什麼?」,引導孩子談談做了哪些行動「你那時候怎麼辦呢?」,幫忙整理孩子可能希望行動能達到的效果是什麼「後來呢?」;但不用急著確認衝突事件真相,因為實際狀況一定會在過程中也慢慢組織出來。 這時的目標放在用同理接納的態度,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理解,接下來孩子才能安心冷靜下來做理性思考判斷。

2.謹慎思考,小心出手

孩子遇到衝突時,最怕大人比孩子更激動、更衝動,讓孩子苦惱於同儕衝突的同時,還要擔心大人把場面搞得更糟。因此在聽完孩子的訴說以後,應該先確認孩子本身目前的狀態、孩子希望大人給的協助,以及整體狀況嚴重程度的判斷。可先陪孩子抒發感受情緒,同理感受的真實性、給予安慰,但不需要同仇敵愾也不要比孩子更誇張,以免越抒發反而越激動。如果孩子是嘗試自己面對,可以在心情較平穩之後,再開始討論行動的效果;如果孩子直接表示需要協助,可以提供一些建議,間接協助的方式,以及承諾陪伴練習;如果狀況接近霸凌,則應該與老師一同確認狀況,冷靜的討論孩子雙方可能的困難、需要的資源或協助。目標不在於處罰孩子,而是幫助雙方有機會好好面對衝突、討論衝突,才有可能真正處理衝突。要先記得,發生衝突的是孩子,接下來在學校要繼續與同儕相處的也是孩子,孩子才是要承擔所有後果的人。大人若太輕率的行動,可能反而讓孩子無法信任大人。

以上是根據自己臨床實務經驗所提供的一些建議,讓我們一起用適當的方式陪伴孩子面對衝突,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強後盾吧!

<strong>作者     小號玉米</strong>
作者 小號玉米

臨床心理師,專注於兒童、早療與親職。
小時候的志願是當保母,長大後關心社會大小事,執著公平正義,沒有孩子但也有點像媽媽。
許願促進一個平等尊重的世界

發表迴響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