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穩定之中找回安定⎪疫情之下我們不小心失去了生活的控制感

four rock formation
Photo by nicollazzi xiong on Pexels.com

凡是動物都不喜歡受侷限,人類還多了對時間的感知

對於所有動物來說,當行動、空間受限都會讓壓力上升,而人類因為能感受到時間,所以當未來無法預期或出現缺乏控制的狀況時,則會產生焦慮感受。感受到壓力與焦慮情緒,其實都是一種內在動力,讓人展開行動或是預做準備,因此無論是大人或孩子,發現自己有這些想法感受,都是很自然也很正常的。

在平時的生活裡,我們有許多機會和方法消除壓力來源或幫自己適當排解,然而為了對抗Covid-19病毒,大家生活中的必要限制增加了;病毒的多變,也讓我們做未來規劃的困難度升高。三級警戒規範應該是我們這個世代的台灣人,第一次面對這麼嚴格的生活模式,我們可能會發現這段期間,自己不耐煩的頻率增加了、孩子情緒強度比以前強、家人之間衝突也變多,其實就是反應出我們的壓力、焦慮比平常累積的更多,但處理的機會卻變少了。

我們都很希望現實的狀況能夠立即改變,讓壓力、焦慮來源直接消失,然而現實也告訴我們這並不可行。幸好,當我們面對壓力與焦慮時,不是只能期待外在的環境狀況改變,也可以試著透過安定自己的內在狀態著手喔!

幫助自己找回控制感、緩和焦慮的方法和步驟

接下來要說的步驟要在什麼時候做呢?(1)在日常行程裡,抓一個約5分鐘的時間,例如:洗澡時、睡覺前,自在的做點小練習,熟悉步驟。(2)發現煩躁、壓力感「牙」起來的時候,先幫自己喊一下暫停,然後在頭腦裡進行以下步驟。

1. 把注意力放在思考:我可以控制的事

並對自己說:「我可以好好做到我想做的事。」
如果是要收拾客廳,可以試著思考:「我可以把垃圾丟到垃圾桶,把杯子收到廚房,請姊姊把書本放回書架。」代替思考其實不能控制的事情:「不准有人再把客廳弄亂。」

2. 接受腦袋裡的各種想法和感受

試試看用平靜而包容的態度,觀察一下腦袋裡冒出的任何想法和感受,「我知道了」就好,讓這些像流水一樣流過,不用制止、不用判斷。

3. 把注意力放回你的身體上

接著慢慢的伸展你的手臂、脖子,再輕輕的動一動肩膀,稍微讓自己緩緩地呼吸,感受一下空氣在鼻子的吸進和呼出。

4. 專心的注意:「我現在正在做什麼?」

接著說出:五件你現在看到的事物、三種你聽到的聲音、一個你聞到的味道,還有你正在做的事。

將上面的步驟重複兩到三次後,再繼續做要做的事。如果怕忘記,也可以用便條紙寫下步驟,貼在方便看到的地方,提醒自己。套用一個網路常用的梗來照樣造句:「如果有兩輪步驟沒辦法靜下的心,那麼就做三輪吧!」聽起來雖然像玩笑話,但其實是真的建議喔!因為這些步驟,就是一步一步的幫助自己跟「此刻當下」重新做好連結,感受到自己其實有一定能力能夠掌握自己狀態的,就不容易繼續陷入空泛無形的焦慮漩渦。

除了掌握自我控制感,還可以試著幫助自己創造自我價值感

1. 行動承諾

這個禮拜,可以做一件什麼事來幫助自己或其他人呢?寫在行事曆上,然後去做吧!感謝的文章、安慰的歌、捐贈物資…無論大小難易,實際的行動,都會為你帶來更多掌握自己的感覺。

2. 尋找價值

你會怎麼肯定自己或家人呢?
想一想、聊一聊,這能為自己和家人、為自己和社會之間,找到更多的意義,讓這些辛苦有更多的價值被看到。(價值包括:愛、幽默、善良、誠實、勇氣、公正、好奇、創造、判斷、體貼、毅力、慷慨、責任、謹慎、謙虛、熱情)

3. 瞭解擁有的資源

試著去瞭解與想洗看「可以找誰?」、「要去哪裏?」可以獲得哪些幫助和支持。當我們知道困難有人理解、有方法處理時,焦慮與壓力也就可以隨之降低。有時候我們不見得真的沒有資源,可能只是忘記了,稍微刻意的思考討論,對想起來很有幫助。

以上的技巧,大人和小朋友都適用(可以大人先做示範,然後用孩子理解的詞彙做引導與鼓勵),自己做或一起做都可以。如果有機會一起做、一起分享這些想法,家人之間還會有互相瞭解、有歸屬的感覺出現喔! 這段時間為了守護好所有人的健康,我看到大部分人真的都認真的忍受不便、配合政策。因此最後邀請你,一起給自己、給孩子一個愛的鼓勵,每一分的努力,都值得肯定。

本篇資訊參考自⟨支持自閉症度過新冠肺炎下的不穩定時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繁體中文編譯小組:王慧婷(總校閱)、林思賢(校閱) 
<strong>作者     小號玉米</strong>
作者 小號玉米

臨床心理師,專注於兒童、早療與親職。
小時候的志願是當保母,長大後關心社會大小事,執著公平正義,沒有孩子但也有點像媽媽。
許願促進一個平等尊重的世界

發表迴響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