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五年級的阿文跟弟弟約好要交換彼此的玩具,沒想到阿文在最後一刻反悔了,但是弟弟堅持說要交換,兩個人僵持不下開始吵架。連爸爸媽媽介入試圖調停都無法平息雙方的爭執,最後爸爸也失去耐性,生氣得跟兩兄弟說:「都不要玩了,去寫作業!」
兩歲的妹妹想要玩小米手上的玩具,於是待在旁邊等,等到小米放下手上玩具改玩別的時,才拿起小米的玩具玩,小米回頭看到妹妹拿了自己的玩具,生氣地伸手搶回來,妹妹不甘示弱的也伸手搶回去,妹妹力氣小,搶輸了便開始放聲大哭,媽媽試圖想跟小米溝通希望她可以讓妹妹玩一下,但小米說什麼都不想讓,甚至覺得委屈也開始哭了起來。
在成長的過程中,和手足之間的爭吵幾乎是每天都會發生的事,因為對每個人而言,自我滿足是本能,犧牲部分自我的需求進行妥協,則需要後天的學習。然而身為父母的我們,兩個孩子都是自己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偏袒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對另一方造成傷害,這樣為難的處境中,我們最不適合做的是裁判(何必當黑臉?),比較適合做的是引導式思考(使雙方都感到滿意),協助孩子學習理性的協商。對於學齡前的孩子,因為人際社交概念尚未發展成熟,我們的建議是處理情緒,帶領孩子將情緒有效轉移。
處理「學齡前」的手足爭吵,我們可以這樣做
學齡前的孩子因為尚未有明確輪流玩或交換的人際社交概念,所以被拿走玩具的孩子會感覺到失落,就像是前面提到的小米,媽媽試圖想跟她溝通,但因為她的認知發展還沒到位,無法理解妹妹的行為,也無法接受自己的東西被拿走。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不建議強逼小米把玩具直接讓妹妹,而是給予轉移情緒的方法,例如把玩具給妹妹玩,就可以獲得一個特別的獎勵,或是請她試試看用另一個玩具跟妹妹交換回來。
如果孩子的情緒相當高張,我們可以先將孩子帶離現場,讓孩子稍微冷靜,再向孩子說明上述的方式。
處理「學齡期」的手足爭吵,我們可以這樣做
一、保持冷靜的讓雙方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
先聽其中一個孩子的說法,並要求另一方孩子須等待對方說完,再換他說。等兩位孩子的說法都聽完後,我們可以去澄清兩位孩子真實在乎的是什麼?是這個玩具象徵的內涵?是因為喜歡形狀、功能或是它的價值。藉此使自己和孩子們理解雙方的想法,引導兩位孩子可以彼此進行協調。
二、適度回應並等待雙方主動提出妥協方案
以首段阿文的例子來說,我們經由各自陳述之後發現,阿文是因為覺得交換的條件不夠好,發現自己會吃虧所以反悔,而弟弟則是因為想擁有原本承諾的交換的事實。所以我們可以告知兩位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如何調整,例如:請阿文提出其它的交換條件,讓弟弟重新思考這樣的條件他還想要交換嗎?弟弟如果不想交換的話,是要提出新的條件還是願意放棄交換呢?
對於年紀較大的孩子,我們可以引導他們先彼此協調,再視狀況提供介入;而年紀小的孩子,我們可以直接說明我們的做法,讓雙方去判斷自己是否同意。
三、引導討論讓孩子反思自己的行為,並協助雙方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上述的例子我們會建議在妥協完成後,要明確的告訴阿文當初講好的交換條件他自己是同意的,臨時反悔是違背誠信的行為,雖然可以防止自己吃虧,但弟弟可能再也不願意相信他了,當他又想要跟弟弟交換東西時,弟弟不會再答應他。
另外,由於妥協必有一方退讓,退讓的一方心情一定會受到影響,因此也需要給予退讓的孩子安撫,而另一方則也需要適度表達自己的關心和感謝。透過彼此述說自己的心情感受,讓兩位孩子可以適度調整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