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期的孩童因為自主性的正常發展,會讓父母開始感覺到孩子很難順從自己的意見,即便是孩子在生活常規中必須完成的事,像是寫作業、分擔家務等…,總是一拖再拖、叫也不叫不動,甚至直接將大人說的話拋到腦後,每天跟在孩子屁股後面三催四請,當爸媽的實在心很累,最可怕的是,等到孩子步入青春期,這樣的日常「嘮叨」還可能引發親子間的劇烈衝突。
大部分的父母多少都會遇到上述的狀況,但我們也不能因為困擾就去抑制或剝奪孩子的自主性,然而當孩子不願意主動完成自己的事情時,我們可以嘗試使用以下三步驟:
第一步:嘗試反映孩子的心情,並向孩子核對,為開啟對話作準備
首先我們必須先認知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很多時候孩子的想法與我們的並不相同,甚至南轅北轍,這時我們應該要先試著反映孩子現在的心情,並向孩子確認他的想法,例如:「我知道你現在不想寫作業,感到相當生氣,是因為你覺得自己為什麼要寫這個東西嗎?」透過與孩子核對想法,讓他可以藉此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使我們可以準備開啟接下來的對話。
第二步:使用引導式的開放性問句了解孩子的行為情境脈絡
在了解孩子對事件的想法後,進一步詢問孩子:「我們一起想想看為什麼我們會無法完成作業呢?」。如果孩子回答不知道,我們可以使用自言自語的方式進行猜測,例如:「我猜是因為覺得寫作業很浪費時間,所以乾脆慢慢寫。」或「我猜是因為寫作業總是遇到不會寫的題目,這種感覺相當討厭。」
第三步:使用聚焦式的問與答去討論問題解決策略
順著孩子剛才表達的行為脈絡,針對問題跟孩子討論解決策略,例如:「我知道寫作業很浪費時間,但是如果一邊寫作業一邊作自己想做的事情,真的可以節省時間嗎?其實這樣完成作業的時間反而變長了,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讓我們省時又可以順利完成作業?」
上述的溝通方法,不僅可以增進互動品質、了解孩子的想法,還可以即時發現孩子正陷入的困境,進而協助孩子脫離困境,完成自己該作的事情,同時也是讓家長帶著孩子透過這樣思辨的歷程,共同整理出最適合的問題解決策略。